【張家界遊。Day2】長沙。天心閣
從「簡牘博物館」到隔了一條街的「天心閣」,才約3分鐘的車程~~
台灣領隊幫我們在入口處拍了張照,Fiona拿的是領隊帶來的"愛台灣旗幟"~~
雖然我們身處匪區,不過可是心繫台灣的唷!!呵呵!!
「天心閣」位在長沙市區的天心公園內~~
進入「天心閣」景區範圍內,首先看到的是「崇烈門」~~
「崇烈門」是為了紀念在濟南慘案及抗日時期長沙三次會戰中陣亡的將士所建立;由蔣介石.陳誠.張自忠帶頭捐款修建的;牌樓用全麻石打造,寬8.5米,高5.9米~~
居中的一副對聯為"氣吞胡羯,勇衛山河",側聯為"犯難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兩聯都在表達對抗戰將士們給予高度的讚揚~~
沿著階梯往上爬,上頭的涼亭,就是「崇烈亭」~~
「崇烈亭」又名「入勝亭」,1946年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所建~~
該亭為十六柱斗拱狀,建八角歇山頂,石台階有護欄,為登「天心閣」必經之處~~
再過一個"鎮確"的城牆門,就可以看到「天心閣」囉!!
這就是「天心閣」啦!!
「天心閣」有一段慘烈的抗日往事,稱為「文夕大火」,又稱「長沙大火」~~
1938年,由於日軍在大舉侵華,蔣介石決定對長沙採取 "焦土抗戰" 的政策 "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 。由於天心閣地處古城長沙地勢最高處,被定為放火的信號點。11月12日深夜,長沙南門外一傷兵醫院不慎失火,由於傷兵醫院的地理位置和高度與天心閣相差無幾,放火的隊員誤以為是天心閣的放火信號,便一起點火,長沙頓時失陷於火海之中。大火整整燒了五天五夜,在大火中死傷者達兩萬餘人,數十萬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由於12日電報代碼為 "文",而大火發生在晚上,故稱為 "文夕大火"。
在這場大火中,天心閣,則是唯一的倖存者。
想知道完整的前因後果,可以點這"文夕大火"
現在的天心閣為1983年重建,1984年建成對外開放。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遊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整個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像是一幅歷史的畫,是一首古雅的詩。
副閣"北拱"~~
副閣"南屏"~~
登上「天心閣」~~
"荊楚名區"匾額~~
位於「天心閣」後方,有一條長長的古城牆~~
城牆原為土築;明朝洪武年間,將土築城牆全部改為石基磚砌~~
現存的城牆長226.2米.高13.4米.頂部寬6.1米,佔地總面積5125平方米,1983年湖南省政府和長沙市政府撥款全面修復~~
從城牆向下望,看到這個"紅袍將軍"佇立在街頭,感覺好像鎮守著長沙~~
離開前,發現了另外一座舊城牆門-"遠眺望"~~
城牆後的階梯往下走,好像是另一個出入口~~
「天心閣」很富有歷史意義,非常值得一遊~~
-
0
- 0
